曾经,年轻人以为脱离了轨道的生活不一定是“旷野”,也可能是“完蛋”,直到上了班才发现,不仅外卖里的预制菜没有“饭张力”,自己身上的“命张力”也所剩无几,“主理人”的title也没有那么金贵,因为人人都可以先做自己生活的主理人。于是,一大批层出不穷的“活法”开始被年轻人广泛涉猎,而主线任务只有一个——恢复“命张力”。
有人在裸辞后放弃了继续进入光鲜的大厂,他们一边打零工,一边旅行,把计划中原本两个月的Gap期拉长到了两年,只因为“不务正业的人生,并不会完蛋”。
年轻人不再迷信任何一种活法,而是选择“迷信”自己的直觉和热爱,一大批“悟了”的年轻人发现:二十岁的年轻人就应该满世界‘胡搞’ ,只要内核稳定,不追求学业、工作、生活各个领域中的“全局胜利”,人生的容错率其实非常大,大家总能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找到几处巴适的“局部胜利”。
在这股“脱轨”的浪潮中,一些人不仅成功换了“活法”,还活得异常精彩,他们并非刻板印象中的“叛逆小孩”,只是在原有的坐标系中,多做了一些“不务正业”的事,却撬动了巨大的情绪价值和多重的人生体验。
展开剩余92%2024年的一个雨天,正在纽约大学读研的@木兰来了 在一棵树下躲雨时,偶然遇见一位友善搭讪的流浪汉。闲聊中,对方得知木兰是纪录片导演,忽然问道:“那你可以拍我吗?”尽管对方没有手机,更没有固定居所,木兰还是与迈克约好,明天中午在同一棵大树下,“不见不散”。
出于某种直觉,木兰如约前往,而迈克,居然也真的赴了约。
就这样,木兰认识了自己第一位流浪汉朋友:他喜欢冰球,爱哼老歌,会有点害羞。而木兰此时并未预料到,像迈克这样的普通人,会成为她未来纪录片的主角,甚至重塑她的创作主线。
后来,又因为一句“明年夏天再见”,以迈克大叔为圆心,木兰撞进了一个“平行宇宙”中的新世界:同样在寻找流浪汉朋友的外卖小哥丹尼、患癌后依旧乐观生活的吉安娜大姐,从波士顿的救助中心到迈克家乡的高中,木兰走出了生活圈的半径,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启了长达14天的寻找迈克之旅,而网友们也跟着追完了一场“大型寻友连续剧”——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的相交,用陌生人间的牵绊打动了千万人。
在当下,我们清晰地看到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正在借创作记录自己跳出“人生剧本”后的新发现。他们不仅是镜头前的主演和导演,更是照亮他人的“无限人生样本”。
一股充满生命力的暗流,正在年轻人中间涌动。
和迈克大叔成为朋友之前,木兰不是没有顾虑。起初她只想“敷衍”下这位陌生人,但对方不断挪出空间请她避雨的善意,让她放下了戒备。
在聊天中木兰得知,这位膝盖受伤、生活仅维持在温饱线上的老人,依旧在努力保持着乐观和体面——他会坚持每天到公园晒太阳、会随身携带梳子,只有提起亲人时会稍显落寞,“记得他的人都已经都不在了”。
一年后,当木兰决定履约去波士顿见迈克大叔,更多也是希望他知道,“这个世界上记得他的人很多”,不仅有木兰,还有网络上持续追更的千万网友,在一起等待着重逢的Happy Ending。
原本只是一次随手记录的偶遇,却在抖音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关注。这次经历也让身为纪录片导演的木兰发现:不必在传统纪录片行业狂卷,回归创作初心、把镜头对准那些未被看见的普通人,一样能获得观众。
实际上,在来到美国学习纪录片之前,木兰已有过多年行业经验,她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拍过纪录片,也拿过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奖,这份精彩的职业履历带来了“附加价值”——偶尔向父母寻求“支援”交房租时,父母也不会多问,但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,一部纪录片的制作周期常常有5年之久,不仅“回款周期”漫长,很多时候,更是策划交了出去便再也没有了回声。
“我特别喜欢内容创作,我希望可以不愁钱拍片子,但找不到这个出路。”
不愿在等待中空耗的木兰,选择赴美读研寻找转机。而拍摄迈克大叔的过程让她意识到:面对同样竞争激烈的海外纪录片市场,不如自己先掌握镜头的主动权。
于是,一个又一个小人物成了木兰镜头下的主角,为了讨生活在地铁上跳舞的“热血街舞团”,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囤了一屋子“周边”街头艺人奶奶,34岁来到纽约学习舞蹈的追梦人……
不再需要等待,拍摄、剪辑、发布,网络另一头的“无损”回声便传了过来,不仅仅是关心和好奇,在木兰离开波士顿后,甚至有抖音网友在线下偶遇了迈克大叔,将他使用助行器坐公交的照片发在了评论区,向木兰和网友们报平安。
这些微小却真实的连接,让木兰感受到了强烈的“正反馈”,也坚定了持续创作的信心。对于木兰来说,过去,拍摄纪录片可能只是一份擅长+热爱的事,如今,当她走进了更多人的故事和情感,为他们带来能量,“自己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滋养”。
木兰并不是创作者中的个例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正以相似的方式重构“热爱”的含义,在传统轨道之外探索新的可能——
比如@科普航 ,作为复旦大学的气象学博士,他既是在顶刊发表台风论文的科研人,也是抖音上无数人的“天气主理人”。从解析极端天气,到科普“雷暴哮喘”“血月”等小众现象,专业又复杂的气象知识被他转码成了“大白话”,都市传说般的诡异天象,也被他转化为常识。
还有模特@氧化菊 ,她让“穿麻袋都好看”不再只是个热梗,从麻袋、胶带到羽绒服公主裙、奶奶的花床单,在@氧化菊 的创意加持下,这些带点“俗气”的物品被拍出了高定大片的质感——是买家秀还是卖家秀,只在@氧化菊 的一念之间。
纪录片导演拍的不一定都是宏大的题材,气象学博士也不只是每天盯着观测雷达和数据,世界小姐不一定非高定和奢牌不穿,从创作内容到成长历程,年轻一代的创作者,已经由内而外地活成了大家的“人生样本”。
从爱好者走向创作者的年轻人,大多是从一场“无用”的痴迷开始。
重庆出生的@科普航,在小学时就显露出对气象的独特兴趣。仅仅是在网上点击中国天气的网页,就会被实况气象的数据给迷住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@科普航 第一次打开了天气雷达图,“看见上面花花绿绿的一团回波,第一直觉就是这代表着有降水”,看着雷达回波正在向家附近移动,@科普航 赶快打电话提醒家人收好衣服,果然,降雨如期而至,连父母都感到惊讶。
上了高中后,学业变得繁忙,为了平衡学业和气象爱好,@科普航 主动上交了的手机,只有周末能拿到手机看天气实况和预报的生活,其“戒断感”不亚于让二次元戒掉吃谷。
大二时,@科普航 从自然科学实验班分流进了大气科学专业,紧接着又加入了@中国气象爱好者 的团队,也即自己的气象爱好终于实现了“转正”——不必再小心控制着投入时间,更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分享。“最初的感觉肯定是兴奋”,但是随着科普视频越做越多,@科普航 也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,“不再是之前独乐的状态,而是希望将紧急的天气现象快速分享给大家。”
对于@科普航 来说,常常让各自领域的人都“肝到燃尽”的创作和科研,却意外形成了互补的关系——科普视频中的洞察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中的探索欲,科研中的成果更是可以转化到科普视频当中。人人都渴望的“既要又要”,在@科普航 的气象爱好和事业上实现了平衡。
在荒野和轨道之间,抖音上的年轻创作者们,正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。
在大学时便成为世界小姐中国区决赛获奖者的@氧化菊 ,在专业镜头前是职业超模,而在她自己的抖音账号上,则是有着奇思妙想、在玉米地和时装周随机刷新的小女孩。2022年,因为评论区的一句“你穿麻袋都好看”,靠着自己设计的妆容、造型,@氧化菊 开启了自己的“万物皆可穿”系列,而且至今还在更新。这句几乎没有其他创作者当真的玩笑话,被@氧化菊 具象化成了无数惊艳的造型。
在@氧化菊 看来,热爱时尚并不意味着追逐高定与奢牌,而是通过自己的审美,把一种生命力传递给他人。正因如此,@氧化菊 可以戴着几斤重的头饰,身穿复杂的服饰,在没有防晒的情况下,顶着33℃的大太阳,完成三个小时的高强度拍摄——即便最终呈现出的仅是一段十几秒的视频。
2023年,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,@氧化菊 获得了一个曾经想也不敢想的机会——去戛纳电影节走红毯,她没有刻意选择高定和珠宝“镇场子”,而是选择了更符合自身气质的国风礼服,最终,一向以“吝啬镜头”著称的戛纳摄像,足足给到了@氧化菊 10秒的专属镜头。
更多
对于自己小镇女孩的来时路,@氧化菊 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,戛纳归来后,她先是向自己母校广西大学捐赠了60万元,用于设立“氧化菊奖学金”和改造学校图书馆的插座,次年,氧化菊又获聘桂林文化旅游推广大使,利用自身的声量为广西山水、中国非遗做宣传。
面对自己的“野心”,@氧化菊 从不觉得这是什么“值得羞愧的事”,而面对自己的热爱,@氧化菊 更是每一回合都在“打直球”,就像她在戛纳之行视频中所说的:
“抓住机会我们就要冲,这样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。”
在报考大气科学专业之前,也有不少人提醒过@科普航 :这可能是个“天坑”专业。
然而,当@科普航 带着一点对热爱的执念、真正进入了气象专业里,他才发现,“其实我们的选择还是非常多的”,科普、科研,又或者去做 AI 气象大模型,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,与此同时,当更多年纪小的气象爱好者萌生了对气象专业的向往,有了@科普航 的经历“打样”,便可以让梦想的火苗,燃烧得更久一些。
成熟的内容生态,不是给创作者“画饼”,而是给他们专心搞创作的心气和底气。23年春节还在因为长片项目“招不到商”“黄了”而落寞的木兰,在今年度过了“做纪录片导演以来最高产的一年”,过去在抖音拍摄的人物故事,发展成了她的长片计划,木兰还有了自己的工作室,收录了更多失业的纪录片朋友。
回顾过去尝试的各种创作路径,对于木兰来说,“自媒体给了我很大的反馈”,从内容生态到商业变现,当平台将“基建”建设完善,“只要专心做好自己的内容,就会有观众喜欢、有品牌买单”,创作者得到了回报,便能再次“反哺到内容当中”。
“可以一直把好内容做下去,这是我做纪录片导演以来理想的职业化状态。”
在刚刚落幕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上,我们清晰看到了年轻创作者“传火”的过程:过去一年,抖音上优质内容播放时长同比提升了220%,更有超过八成的万粉青年创作者,是从这里起步,少走了“纯靠信念搞创作”的冷启动期。
今年,抖音也在创大现场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“补给装备”:从流量推荐机制到运营工具包,一步步把创作红利交到优质创作者手上。现场发布的四大计划——“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”“创作阶梯计划”“AI创作浪潮计划”“精选品牌伙伴计划”,将在未来精准帮助创作者快速涨粉、对接行业大佬、牵手商业品牌,甚至诺贝尔奖、四大时装周等国际场合。
抖音给的创作者的这份“顶配”资源,为的就是让大家减少流量焦虑,把创作的空间还给创作者。也只有如此,自由生长的年轻创作者们,才得以让屏幕前的观众看到人生的多重可能。
在创作者大会的开放麦环节,@氧化菊 也分享了自己“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”的心路历程。在外人看来自信到发光的@氧化菊 ,也曾因为自己的高颧骨、方脸而自卑,即便走上戛纳的那一刻,她依然自嘲:“看起来是蛮端庄的,实际上内心慌乱到不行。”但是,有创意、有野心的@氧化菊 从没打过退堂鼓,因为成为模特、成为一名创作者,就是她“梦想中的工作”。
在抖音坚持创作的六年里,@氧化菊 从未断更,连梦中冒出的灵感都要在睡醒后立刻记下来、思考怎么执行。她一路调整自己的创意和规划,不仅是出于创作者的自驱力,“只有外表无法长期吸引粉丝,脑子和创意才是长期的产权”,更是因为她心中的一份使命感——希望自己的视频也能给女孩子们一点小小的启发和鼓励,“希望她们看到我的时候,也能看到自己的无限可能”。
无论是@科普航、@氧化菊,还是@木兰来了,他们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成功模板”,而是“不务正业”领域的人生赢家:在面对现实的理性之外,再多添一份勇敢坚持热爱的浪漫主义,而对于其他人来说,哪怕只是知道这世界上多了一种选择、一个可能,对于不确定的未来,也就多了一些期待和希望。
【今日话题】
你关注过哪些有生命力的博主?
评论区安利一下吧~
策划丨三联.CREATIVE
编辑丨张弛
作者丨梅卡
排版丨咕
图片来源丨抖音、受访者提供
*文章版权归《三联生活实验室》所有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股票实盘配资公司,转载请联系后台
发布于:北京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